《成果要参》样稿二
对内蒙古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要报要点】在内蒙古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认识上,近年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处于工业化初期、中期前段和后期前段等几种观点上。如何正确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是确定发展战略、目标和路径的最基本的依据,将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内蒙古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内蒙古财经大学张丰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基本判断。
一、传统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及时代变化对工业结构演变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 H·钱纳里、库兹涅茨等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众多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形成了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按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做出的判断。重点是通过三个产业之间不同的比重、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等分析工业化所处的各个阶段,也是目前工业化阶段判断中使用较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是从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来判断。德国学者霍夫曼用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衡量工业化。约翰.科迪等学者用制造业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值额中所占比重来划分工业化阶段。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影响了工业结构演变的轨迹。一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间的产业分工转变为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影响了各国的产业结构。当前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品牌以及管理组织的环节;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这些环节多属于制造业,因此,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高,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制造业比重较高。二是产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服务业的门类增加,内涵拓展。一方面服务职能不断地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新门类,如独立设计、研发、创意公司、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等;另一方面还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三是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自然资源产业、环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并独立出来,这也影响了产业结构的演变的轨迹。四是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时间缩短。后发国家工业化起步晚,可选择的产业发展技术起点高,同时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主导产业越来越现代化、新型化,工业化进程所需时间大大压缩。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分别经历了200年和135年,而日本、韩国分别用了65年、33年。
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以国家为单元分析的,但也适用于人口多、面积大的国家内部区域工业化过程的分析。所不同的是,区域工业化进程受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影响较大。
二、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判断
判断区域工业化阶段,虽然不能完全照搬经典理论,但却可作为参照指标,结合时代特征和区域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1.按人均GDP指标衡量。2010年我区人均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和当期汇率计算为6994美元, 2011年人均GDP按当年汇率折算8558.76美元,按2010年汇率折算为8547.58美元。2012年按当年汇率人均GDP 10189美元,按2010年汇率折算9501美元。根据这一指标我区已经处于钱纳里模型(表一)中的工业化后期阶段。
表一:人均GDP与工业化阶段(美元)
GDP水平(2010年汇率折算) |
工业化阶段 |
559—1118 |
工业化准备阶段 |
1118—2235 |
工业化初期 |
2235—4470 |
工业化中期 |
4470——8382 |
工业化后期 |
8382以上 |
后工业时期 |
2.按城镇化指标衡量。衡量城市化率的指标较多,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人口指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按常住人口计算,不是户籍人口)。一般认为,在工业化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工业化初期在30%-40%之间,中期在40—60%之间,工业化后期在60——75%之间,当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率在75%以上。2011和2012年内蒙古的城镇化率分别为56.6%和57.7%,均高于我国城镇化率51.27%和51.57%的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后段向后期转变的过程中。
3. 按三次产业结构判断。根据库兹涅茨(表二)的划分,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到10%以下后下降减缓,保持相对稳定;工业比重呈先升后降;服务业比重呈现出的趋势则是上升→下降→上升。对比分析(表三)看出:2005年我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进入库兹涅茨工业化中期阶段。 2009以后,第一产业的比重稳定在10%以下,第二产业在51%以上,进入库兹涅茨工业化阶段的后期,即成熟期。
表二: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工业化阶段 |
大于33.7 |
小于28.6 |
小于37.7 |
工业化准备期 |
小于33.7 |
大于28.6 |
大于37.7 |
工业化初期 |
小于15.1 |
大于39.4 |
小于45.5 |
工业化中期 |
小于14 |
大于50.9 |
大于35.1 |
工业化成熟期 |
小于10.0 |
小于50.0 |
大于40.0 |
后工业化时期 |
表三:2001——2011我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
产 业 |
2001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第一产业 |
20.9 |
15.1 |
12.8 |
11.9 |
10.7 |
9.5 |
9.4 |
9.1 |
9.1 |
第二产业 |
38.3 |
45.4 |
48.1 |
49.7 |
51.5 |
52.5 |
54.5 |
56 |
56.5 |
第三产业 |
40.8 |
39.5 |
39.1 |
38.4 |
37.8 |
38 |
36.1 |
34.9 |
34.4 |
4. 依据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来判断。由于统计资料中缺乏工农业增加值方面的数据,本研究采取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分析(表四)。从2007年开始我区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保持在45%以上,在工业总产值中占50%以上(表五)。2011年我区小微工业企业产值总量占工业总产值的37%。制造业中也有小微企业,如果它们的产值能占到10—20%的比例,制造业总产值就达到11442— 12872亿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在50.45%——56.76%之间,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55.89—62.87%。可见从这一指标看,内蒙古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
工业内部结构还可从轻重工业比例来衡量,但我区工业是从重工业起步的,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重工业产值就超过轻工业,因此,霍夫曼比例对我区不适用。
表四:翰.科迪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与工业化阶段
制造业增加值/总商品增加值(%) |
工业化阶段 |
<20 |
工业化准备期 |
20——40 |
工业化初期 |
40——50 |
工业化中期 |
50——60 |
工业化后期 |
>60 |
后工业化阶段 |
表五:2006——2011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产值占比(%)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A:工农业生产 总值(亿元) |
6259.62 |
8419.81 |
11420.5 |
14278.1 |
17863.57 |
22677.46 |
B:工业总产值(亿元) |
5201.12 |
7143.37 |
9894.76 |
12707.52 |
16020.00 |
20472.95 |
C:规模以上制造业 企业总产值 |
2755.9 |
3803.15 |
5522.95 |
6912.75 |
8224.67 |
10298.23 |
C/A(%) |
44.03 |
45.17 |
48.36 |
48.42 |
46.04 |
45.41 |
C/B(%) |
52.98 |
53.24 |
55.81 |
54.40 |
51.34 |
50.30 |
5. 从就业结构来判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六)揭示了就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的关系,将其与我区就业结构(表七)比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按克拉克指标衡量,2010年我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准备阶段,2011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45.87:17.73:36.40,才刚刚进入工业化的初期前段,显然这严重低估了我区的工业化水平。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越大。但我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率有较大的偏离。近年来我区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但第二、三产业就业率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合计为51.8%,全国平均水平为63.3%)。城镇人口比例高,第二、三产业却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这意味着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在城镇滞留现象严重。(统计中,不包括社会自由就业人员)。
表六: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 |
第一产业比重 |
第二产业比重 |
第三产业比重 |
工业化准备期 |
63以上 |
17以下 |
20以下 |
工业化初期 |
小于46 |
大于27 |
大于27 |
工业化中期 |
小于31 |
大于36 |
大于33 |
工业化后期 |
小于24 |
大于40 |
大于35 |
后工业化时期 |
小于 17 |
大于45 |
大于37 |
表七:2006——2011年 内蒙古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第一产业 |
53.78 |
52.64 |
50.45 |
48.84 |
48.20 |
45.87 |
第二产业 |
15.98 |
16.98 |
16.88 |
16.92 |
17.41 |
17.73 |
第三产业 |
30.23 |
30.38 |
32.67 |
34.24 |
34.39 |
36.40 |
三、结论和建议
1. 对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判断。从人均GDP指标衡量,我区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采用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高估了工业化发展水平;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判断,我区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起步阶段;从城市化水平看则处于中期后段向后期转变的过程中;从制造业产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的占比看,我区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的门槛;从就业结构看,我区刚刚迈入工业化初期,显然这严重低估了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来看,内蒙古工业化处于中期后段,呈现出快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明显特征,“十二五”末将迈入工业化后期。
2.构建新型的高加工度化工业体系——工业转型升级的近期目标。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重化工业之后将进入高加工度化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在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在工业化后期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我区即将步入工业化新阶段,但不能走传统的加工组装工业老路,要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和需求结构的变化,构建新型的高加工度化工业体系。即以新兴加工制造业为重心、以更多地利用新能源和进行清洁生产为特征的高加工度化工业体系。
3. 规划和布局现代服务业,逐步构建区域性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信息化时代,工业化进程所需时间大大缩短。我区要在重点发展新型加工制造工业的同时,继续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提升服务业比重,加快构建区域性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及早布局和规划现代服务业,不仅能为后工业时代奠定产业基础,而且对当前增强工业实力、吸纳劳动力、增利富民有直接的作用。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