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内蒙古大学刘银喜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行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9CZZ016),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于2013年5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
该成果以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政府行为切入点,运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为主要方法,全面梳理农村基础设施需求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机制变迁,重点研究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职责定位和不同层级政府间的相互关系,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机制提供政策建议,同时在理论层面为研究农村公共财政和基层政府改革开创新的研究途径。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过程非常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一个极大的瓶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和拓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背景下,研究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有利于拓展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中国未来的市场在农村,中国巨大的需求也在农村。农村消费的启动和农村市场的拓展需要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购买力,需要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需要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公共产品(以基础设施为主)和公共服务。
2.有利于化解“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本身是一个投资需求,可以创造消费需求和大量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层面和收入领域的差距,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3.有利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对农村投资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财政制度得以推行完善的关键环节;通过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4.有利于推进基层政府改革。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服务理念、发展理念和科学决策机制。政府对农村投资机制的建立完善,有利于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1.本研究以对内蒙古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结合山东省、河南省等其他省区的相关资料数据,总结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以翔实的数据和具体的案例为依托,分析了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产生这种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客观反应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需求状况,提炼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2.本研究就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投资的效益分析做了探索性研究。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就是指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所取得的收益与相关投资数量或金额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效益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来说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本研究选取两种方法来对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分别采用模型法方法分析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采用实证方法对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在经济效益的分析中,本研究采用中级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实际经验来选取投资和收益的代表指标,以此得到相关计量模型,再对指标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从微观的变量关系角度来对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经济效益进行把握。本研究运用EViews3.1软件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借此研究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模型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选取代表指标及模型设定,第二步参数估计、检验及修正,第三步模型最终确立及分析经济意义。该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使得相关数据分析更为科学,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
3.本研究依托公共政策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对当前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评价,探讨了转移支付、专项补贴、一事一议制度、政府与私人合作等农村基础设施现有筹资机制及其在具体落实过程的局限性,从决策机制、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投资领域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评判,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投资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本研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全面剖析了包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模式,客观总结了各个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为完善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提供经验借鉴。
5.本研究依托分级财政理论和政府间关系理论,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性与服务性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机制的发展变迁,对现有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的责任、分权进行了分析。本部分成果既是对公共财政如何在农村落实贯彻的研究,又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不同层级政府职责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6.本研究在数据分析、建立模型、案例剖析、政策评价、制度变迁梳理等的基础上,从建立多元投资机制、调整财政结构、引入民间资本、关注农村基础设施需求、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十个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机制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对当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农村公共财政、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等现实难题的解决献言献策,希望能为学术界关注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农村公共财政、基层政府管理及其改革等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有所贡献。
(二)重要观点
1.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地区体现出对公共基础设施更强的依赖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之配套。
2.政府供给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方式,社会供给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中坚力量,农民自给将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新趋势。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利于拓展农村市场、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防范全球性经济危机。
3.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基础设施需求巨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在效率、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情况,按照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的原则,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切实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迫在眉睫。
4.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远远没有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是主要因素;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投资机制(转移支付、专项补贴、一事一议制度、政府与私人合作)存在局限性。
5.现阶段我国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不高,特别是在生活性基础设施领域,巨大投资金额和规模却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这是困扰目前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
6.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复杂的分工合作关系和了利益博弈行为,应该承担不同的供给责任。
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应该多元化,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民间资本、农民自筹等。
8.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是完善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机制的保障。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本研究成果依托公共财政理论、基础设施理论、政府公共支出理论、分级财政理论,结合内蒙古、山东、河南等省区的实证数据,借助模型分析、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对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为学术界研究“农村公共财政”和“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2.本研究以翔实的数据和合理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农村基础设施需求出发,重点分析了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实际需求的差距、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效益、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投资机制、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供给中的财政分权状况等内容,借鉴国外相关国家基础设施供给的经验教训,概括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十个方面提出完善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投资机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指导性和应用价值。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