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自治区规划项目管理 社科新论 研究基地 资料下载 成果推介 高端智库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 成果发布

《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

2013-11-05 来源: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张岱玉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9XMZ019),最终成果为学术专著,于2013年4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元史》成书仓促,纰漏甚多,其中以《诸王表》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首先,《诸王表》遗漏了许多有封爵的诸王,不能简明而相对完整地反映某诸王家族在整个元代的演替。其次,已记载的诸王中,不少诸王没有封爵年代或年代有错误,有些诸王的印章、爵级有误。第三,《元史》及其《诸王表》中的诸王名字,基本是蒙古语、突厥语、藏语的汉语音译。元人及明朝史臣记录蒙古诸王名字时,或因译音用字不统一,或因蒙汉语言文化的隔膜,或因史料摭拾未广,致使《诸王表》里在册诸王中,有同一人误而为两人的,有与《元史》其它卷帙所记实为一人而译名用字不同的,有因异体字而将同一王爵分别列为两个爵位的,等等讹误。第四,《诸王表》按照血缘关系的原则,主要记录了部分宗室诸王,以及与元代汗室有世代联姻关系的弘吉剌氏、亦乞列思、汪古部、斡亦剌几个家族的驸马王和高丽、安南等几个内属国王,其它异姓王都没有列入《诸王表》。元代异姓王因功封王,主要出现在元朝中后期,在元人心目中他们的地位不能与宗王、驸马王相当,故不入《诸王表》。但是,今天的元史研究者应当有更广阔的视野,应当看到异姓功臣王对元朝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如秦王伯颜、太平王燕铁木儿等人,而且异姓功臣王的大量出现还反映了元代社会与历史的新变化。因此,补证《诸王表》时可以将异姓王单独列为一章,补入《诸王表》。

  本课题的目的主要是按照《元史·诸王表》的修撰原则,对《诸王表》进行全面的考订与补充。论文按照《元史·诸王表》原来的等级顺序,逐级逐人展开考订;新补入的诸王,也按照爵级相应地补在原表中,并将新补入人名加“【】”,以与原《诸王表》内容区别。对于不能确定爵级或是原来未列入表中的诸王另列一章,异姓王单独列一章。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系统考订、增补《诸王表》,并对其中的诸王加以研究,是对《元史》非常必要的补充与完善,是对元史、蒙古史研究很有畀益的工作。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全文分为九章。第一章《综述》,第一节是选题论证,第二节概论元代的分封制度与王爵制度。

  第二章《一等金印兽纽位的诸王们》,综合前人成果,补入一等王爵61人次,考订出属于《元史·诸王表》重复或误列的诸王有8人次;逐一考订了原表及补入表中的一等王的世系、王爵、封年,甚至生平。着重研究:燕王皇太子真金的生平、真金与忽必烈的关系所体现出的蒙古旧俗与汉法、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的矛盾,忽必烈立储与真金太子对元代汗位传承的影响;晋王分藩漠北、镇守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形成的元代晋王仅次于皇太子的崇高地位,晋王统军漠北与其家族夺取汗位的关系,晋王守藩服及元朝的藩王与汗位的关系;秦王、安西王忙哥剌至元前期统辖河西、土番、四川诸处军民之政的历史活动,忙哥剌获得“身绾二印、两府双开”隆盛地位的历史成因;也先帖木儿镇守云南及云南划为云南王与梁王两个镇戍区的问题;宁王阔阔出出镇漠北及宁王家族在元代后期接替晋王家族镇守漠北的情况;豳王出伯降元及其在河西的活动,以及几代豳王的世系,入明后的归属问题;定王药木忽儿叛降元朝始末、定王家族的世系传承、封地等情况;乃蛮台封寿王与斡赤斤分地在乃颜之乱后被析封、元朝一藩两王情况的出现;对比《高丽史》等史料,校勘了内属国国王高丽国王、驸马王在《元史》中封王的相关史料,厘清了高丽王中获得元朝王爵的人次、爵号、印章。

  第三章《二等金印螭纽位的诸王们》,综合前人成果,补入二等王爵15人次,认为重复或误列的有2人次;考订了原表及补入表中的各诸王的世系、生平、王爵、封年。重点研究:嗣安西王阿难答、月鲁帖木儿家族参与宫廷政变的原因及政变对安西王家族的影响,安西王家族数度涉及宫廷政变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因素;北安王那木罕两次出镇漠北的活动及其在漠北的驻地;镇南王脱欢的世系、南征活动,镇南王家族镇鄂州、扬州、庐州的情况;怀宁王海山出镇漠北与其夺取汗位的关系。

  第四章《三等金印驼纽位的诸王们》,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补入三等王爵28人次,梳理了各王的世系、王爵、封年,简要勾画了他们的生平;着重研究:云南王忽哥赤出镇云南及被当地势力毒死与元代云南的复杂局面。

  第五章、第六章,分别考订四等王爵与五等王爵的诸王们,分别补入诸王9人次和4人次;研究了西平王奥鲁赤家族的世系、封地及奥鲁赤家族镇守吐蕃;研究了广平王家族的氏族、世系。第六章辨明了宣宁郡王、广平王系异姓王,不应列入。

  第七章《不能确定王爵的增补诸王》,综合前贤研究成果,补入诸王64人次,绝大部分都考订了他们的世系、王爵、封年。

  第八章《异姓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补入元代有王爵的异姓王50人次。元代有一大批所谓有“大根脚”蒙古贵族,他们的祖先多数出身于成吉思汗家族的私属人口,世袭怯薛执事,由此入仕。因为蒙古人家臣治国的传统,这些家臣在元代中后期以后成为元朝的新权贵,执掌朝命,影响着元朝的政局与元史的历史。虽然在元人的眼中,他们不可能与元朝的宗室诸王同日而语,但异姓王对元朝中后期政局的影响,因此,应当对异姓王进行研究。为了遵循《元史·诸王表》的编撰原则,将异姓王单独列为一章。重点研究了元朝末中书右丞相也速的行迹及其在北元初年的砥柱作用。

  第九章对元代诸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为,元代的汗位之争以及诸王叛乱问题展开多视角的探讨,得出一些较为客观的结论。分封制与黄金家族共产是蒙元王朝的两个重要原则,血缘关系是元代蒙古人基本的组织法则之一,元代汗室的许多问题都根源于此,尤其是分封制。在分藩守藩的分封制与王爵、分地原级承袭的制度下,元代诸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从而在根本上遏制了元代诸王出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元代诸王在大蒙古国早期通过忽里勒台直接参决国家政务,是蒙古政治、军事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入元以后,诸王不出仕,他们直接统治分地,而通过向中央机构派驻断事官、向分地派出达鲁花赤、家臣出仕等方式间接参与朝政;元代诸王的主要职责是守土戍边,担负军事任务,但诸王在守土戍边中的作用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元代的汗位之争频繁,诸王叛乱甚多,争夺汗位的诸王主要来自窝阔台系、蒙哥系、阿里不哥系以及忽必烈系,前三家都曾拥有过汗位,他们的后王不甘失去皇位;忽必烈系是元朝汗统之所在,西北诸藩与元朝大汗的对抗是元代统治家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内部的争斗,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成吉思汗关于汗位传承的诏旨埋下了汗位之争的隐患;分封大宗与总兵漠北的诸王是汗位的主要角逐者;元代叛乱诸王常常是整个家族集体行动,具有家族性特点;异姓功臣、贵戚一般不觊觎汗位,汗室的家仆却在历次纷争中的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元代大汗处理汗室内争的善后措施比较温,一般只罪及叛王本人,对叛王家族的王爵与分地一般不予剥夺。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

  本课题是《元史》修成以来,首次利用相当齐全的史料与新的技朮手段对《诸王表》进行系统、全面考订、补充与整理,并对元代重要诸王及其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是一项富有原创性与开拓性的工作。本课题的完成,是对《元史》的一大完善。《〈元史·诸王表〉补证及部分诸王研究》在《元史·诸王表》原有在册诸王223人次的上,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其补充了231人次,其中,补充宗王、驸马王、内属国王181人次,补充身封王爵的异姓功臣50余人次,并认为有11人次的诸王不符合原表的编撰原则,属于误列;并对韩百诗误补的几个诸王、对元明以来文献中少数几个衍出的元代有王爵的诸王作了说明;订证、梳理、补充了绝大多数原来在册诸王和补入诸王的世系、生平、王爵等级、封年、印章等情况,极大地丰富了《诸王表》的内涵;选择60多位史料相对齐全、历史影响较大的诸王,针对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活动展开个案考查,以探究元代这一核心统治阶层的历史状态;在订补与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诸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为,元代的汗位之争与诸王叛乱问题展开探讨。

  课题成果作为专著出版后将为学者们利用《元史·诸王表》提供极大的方便,可以成为蒙元史学术界的常用工具书,在蒙元史学术界会有一席之地。

  元代是蒙古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元朝是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朝代。元代自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到1368年灭亡,享国一百六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蒙古民族在元代的历史活动中得到了锤炼,从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的游牧部落成长为一个强大而成熟的民族。蒙古民族的形成与兴旺,成吉思汗家族功不可没,成吉思汗家族的子弟诸王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成吉思汗及其家族如同蒙古民族的图腾,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订补《元史·诸王表》,研究成吉思汗家族的子弟诸王的生平活动,有利于增强蒙古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我国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

编辑:李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