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物理学交流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咏梅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物理学交流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0XZS007),最终成果于2013年2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良好等级结项。学术专著《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研究(1850—1922)》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4月出版。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创新程度
作为中国物理学“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研究在中国物理学史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挖掘物理学书籍、留学生、日本教习、仪器设备和物理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史料,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梳理这段历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此基础上,以史论结合的方法,总结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物理学交流的特点与影响,探讨交流方向逆转的原由,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选题锁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间的近代中日物理学交流范围,主要包括汉译物理学书籍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研究、近代日本在物理学方面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以及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方向逆转之原由等三部分内容。是目前首次从物理学相关文献交流、派遣留学生、人员互访、科学仪器引进、教育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系统研究的著作。本研究力求深入系统展现两国近代物理学交流的内容和特点,进而分析它与中日两国文化思想及其知识、制度与体系转型之间的关系,总结探讨了中日两国在物理学交流以及如何对待“异质”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经验,搭建了科技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的架构,给我们今天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给予了新的启示。
成果主要由绪论、近代中日物理学交流的背景、洋务运动时期(1850—1894)中日物理学交流、戊戌维新前后(1895—1900)中日物理学交流、新政时期(1901—1911)中日物理学交流、民国早期(1912—1922)中日物理学交流、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的特点与影响、结论和附录等构成。
绪论部分由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文献综述、历史分期和研究内容、意义、方法与创新性等内容构成。
近代中日物理学交流的背景包括西方物理学的发展及东传、十九世纪中叶前传入中国的物理学知识和十九世纪中叶前传入日本的物理学知识。
洋务运动时期(1850—1894)中日物理学交流包括明末清初之《远西奇器图说》、《远镜说》等有关物理学知识的汉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曾经传入日本并对日本产生过影响。近代早期《博物通书》、《重学浅说》、《格物入门》、《谈天》、《重学》、《博物新编》、《智环启蒙》等汉译物理学书籍亦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科学启蒙、科学教育、科学术语定名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如通过《格物入门》在日本的4种版本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日本引进物理学时期如何处理“汉籍”、“兰学”和“洋学”关系及汉译物理学书籍所发挥的作用和日本人通过汉译物理学书籍创设的日文汉字物理学名词术语情况。
戊戌维新前后(1895—1900)中日物理学交流中通过梳理清末民初61种中国翻译自日本的物理学书籍及其传播情况、探寻36名聘请日本教习教授物理学课程以及物理学教育和教育制度引进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日本对中国物理术语定名、物理学教育普及和教育改革、体制改革所起的作用。
民国早期(1912—1922)中日物理学交流考察109名留日学生学习物理学情况和回国后物理学之应用情况,中华学艺社与中日物理交流、日译物理名词术语对中国的影响。
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的特点与影响中总结了中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间物理学交流存在的特点和影响,探讨了导致两国物理学地位逆转有其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
附录是汉译物理学书籍在日本各图书馆馆藏情况。
二、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
本课题首次从物理学书籍、留日学生、日本教习、物理教育和仪器设备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间的近代中日物理学交流研究,如首次对《博物通书》、《重学浅说》、《格物入门》、《谈天》、《重学》、《博物新编》、《智环启蒙》等汉译物理学书籍在日本流传情况进行了研究。收集了109名晚清留日学习物理学学生资料,介绍其籍贯、在日就读学校、专业及事迹,考查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归国后的有关物理学方面的活动。梳理了36名在华从事物理教育的日本教习相关材料。
发掘了大量有关近代中日物理学交流的新史料,包括物理学书籍、留学生、日本教习、物理教育和仪器设备等多方面的史料,并对其中一些关键性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对近代中日物理学交流的整体情况提出新认识。如,发现了清朝人容兆伦1876在日本编译出版了《博物新编二编》;通过汉译物理书籍《格物入门》与和译本《格物入门和解》的对比,发现了汉译物理学著作对日本的诸多影响。
依据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时局变化与学制变革等方面的历史事件,首次提出分洋务运动时期(1850—1894)、戊戌维新前后(1895—1900)、新政时期(1901—1911)和民国初期(1912—1922)等四个时期来开展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研究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的历史脉络。
对近代中日物理学交流史特点与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一、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间确实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很大的物理学交流。二、物理学交流在总体上是双向的,但在某一历史阶段则有着从水平高势位国家向低势位国家传播之趋势。三、物理学引进、传播、确立和发展与物理学教育、普及和学术研究水平均有关系。四、导致两国物理学地位逆转有其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科学技术的传播结构和速度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文化是互动的,密切相关的。
阐述了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方向逆转的原因,为当前中外科技交流提供资料依据。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拓展了近代中日物理学交流史研究的新课题。物理学的引进、接受和确立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研究,其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史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长期以来,有关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系统研究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的专著更属绝无仅有。
发掘了清朝人容兆伦1876在日本编译出版的《博物新编二编》新史料,改变了“中国人独立翻译或编译科学类书籍从20世纪初开始”的传统说法。大大提前了中国人自己编译普及近代科技知识书籍的时间。
研究表明,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介绍西方近代物理学的《博物通书》、《重学浅说》和《格物入门》等汉译书籍相继出版,这些汉译物理学书籍不仅对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部分著作东传日本,对日本明治初期物理教育、名词术语确立和理科知识的普及亦产生了重要影响。戊戌维新前后,中日物理学关系发生了逆转。从此,中国开始把学习和借鉴日本作为引进近代物理学和实现科学近代化的一条捷径。20世纪初中国效仿日本进行教育改革——聘请日本学者、教师来中国任教,传授物理学和科学知识;大量留学生赴日本学习物理学;广泛引进和翻译日本物理学教科书和书籍;近代物理学知识和相关仪器设备通过日本被大量输入中国,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留日物理学生学成归国,由他们取代了日本教习成为各级新式学校从事物理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其在中国数理科学教育、近代科学思想方法与物理知识的传播等诸多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物理学书籍(特别是教科书)的大量翻译、出版和发行,满足了新学制颁布之初急需新式教科用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变革。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