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认同中推进北疆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就要始终着眼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提炼展示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北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增强对中华文化呈现形态的认同
中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其绵延不绝、从未中断,而且始终有源有流、有根有脉,成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这种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和生存密码,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这种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北疆文化的多样性类型呈现,始终是中华文化的天然构成。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着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连续性,更加自觉地科学认识北疆文化的内涵与特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挖掘北疆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蒙古的具体实践,真正把北疆文化建设聚焦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浇筑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古籍的搜集、整理和保护,支持、扶持和培养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增强对中华文化活力之源的认同
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从“盘古开天”“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到“上下求索”“舍生取义”的志向理念,中华民族不惧艰辛、迎难而上、勇于追梦的价值认同,涵养了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勇毅气概和执着精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坚持革故鼎新,不断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正是这种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无畏品格。如果不从这种创新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中华民族独具匠心的文明创造能力,不可能理解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决心。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着眼中华文明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创新性,更加自觉地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进一步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凝聚奋进的时代正能量,注重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文化的脉动,从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北疆之变中提炼文化主题、萃取文化题材,生动展现祖国北疆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壮丽图景,努力创造北疆文化精品。
增强对中华文化价值旨归的认同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文明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文化价值,无形而有质、温润而持久,以强大的感召力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心、强化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正是这种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如果不从这种统一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空前团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着眼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更加自觉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
增强对中华文化万千气象的认同
中华文明气象博大、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自古以来就有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始终依靠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融同化异的坚韧特性,同世界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并不断创新。正是这种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如果不从这种包容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旨在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可能理解中国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而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着眼中华文明交流交融、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更加自觉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打造、传播和推广更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的北疆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合”理念的认同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到“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担当,到“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和合”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也为增进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祉提供了思想滋养。正是这种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如果不从这种和平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中国始终胸怀天下、心系人类前途命运,为破解时代难题源源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着眼中华文明共生并进、保合太和的和平性,更加自觉地坚守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立场,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追求中寻找灵感,立足中国大地和祖国北疆,讲好中国故事和北疆故事,创造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情趣、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北疆文化精品,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予以全方位立体式呈现,并始终把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置于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系统、大格局、大视野中看待和把握。
(作者系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内蒙古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