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自治区规划项目管理 社科新论 研究基地 资料下载 成果推介 高端智库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 社科新论

以旅彰文 赋能北疆文化品牌打造

2023-09-26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王公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勇担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文化强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内蒙古贡献指明了前进方向。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内蒙古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路径。旅游业作为链接“在地文化”与旅游需求的幸福产业,便于通过生动直观的旅游产品宣传目的地的特色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入挖掘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担负着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北疆文化作为内蒙古提出的标识性概念,既是千百年来生活在北疆地区的各民族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思想和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相结合的实践载体,在新时代具有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诉求。北疆文化是包括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在内的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其中,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等历史进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的文化。草原文化是依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孕育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下的文化类型,一般体现为草原地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技艺等多种形式。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形态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之一。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长城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中华民族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义务。蒙古马精神扎根于深厚的草原文化,成长于草原人民长期的革命建设历程中,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为各族干部群众在干事创业中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状态。“三北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三北”工程具体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出伟大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探索北疆文化品牌打造新路径

  厚植红色文化底蕴。内蒙古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留下大量红色遗址遗迹,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可以依托集宁战役纪念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五一会址、城川民族学院旧址、乌兰夫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胜地,充分展现内蒙古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的突出贡献,展现北疆文化品牌的红色底蕴。

  突出草原文化特质。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体,是草原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草原地区孕育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草原文化资源,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不竭源泉。昭君出塞历史故事、蒙古族那达慕、科尔沁叙事民歌、安代舞、传统戏曲二人台、鄂温克鹿棋、蒙古族马具……散落在民间的“美好记忆”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应以草原生态为底色,以民俗风情为支撑,以马文化资源为特色,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故事。

  展示农耕文化风貌。农耕文化集各种民俗文化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内容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内蒙古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兴隆洼文化发现的炭化的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证明内蒙古地区是农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可以依托巴彦淖尔、赤峰、通辽、兴安盟等农耕文化富集区域,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传统文化、歌舞文艺、地方美食等多方面多角度,充分利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乡村等文旅资源,全面展示内蒙古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

  讲好黄河内蒙古故事。黄河流经内蒙古843公里,共涉及7个盟市35个旗县区,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繁荣发展、推动多元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黄河内蒙古段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造就了内蒙古黄河流域农牧交错的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也成就了这片土地多元一体、共融共生的地域文化特色。阿拉善、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黄河“几字弯”地区的不少城镇因此而生。内蒙古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可以依托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等旅游资源,开发黄河“几字弯”大漠风情线、农耕民俗体验游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集中推出展示沿黄文旅走廊自然风光和文化风俗,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公众文化认同。

  生动呈现万里长城之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识。内蒙古是长城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有战国、秦、汉、北魏、金、明长城等历代长城遗址。将长城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既是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要努力改善长城沿线生态环境,提升文旅价值;建立长城文化带,促进地区之间融合发展;创新文旅形式,推动长城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丰富的长城文化产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长城沿线旅游品质。

  文旅融合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内蒙古文旅产业发展应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现北疆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北疆文化品牌打造作出更大贡献,为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增动力、添活力。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