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自治区规划项目管理 社科新论 研究基地 资料下载 成果推介 高端智库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 社科新论

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24-08-22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田坤

  新形势下,以改革的方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必须通过推进改革进一步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形势下,以改革的方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是把这一蓝图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日益成熟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要清醒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来不是死板僵化、裹足不前的,而是充满活力、动态发展的。当前,一些领域制度建设与实践发展不匹配的问题依然存在,新领域新实践对制度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制度空白亟待填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仍任重而道远。必须通过推进改革进一步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发展理念的“指挥棒”作用功不可没。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同时,要清醒看到,新发展理念在一些领域和环节贯彻得还不到位,严重影响发展质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了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扫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剖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突出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才能获得支持;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才能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质的跃升,靠的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要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稳定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兑现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要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老百姓最关心的事项列入优先改革清单,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同时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过去不曾遇到的风险挑战。很多矛盾和风险挑战不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过去没有遇到过,其他国家过去也没有遇到过。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民粹主义回潮上升,腐败蔓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持续加剧,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持续加大。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速显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警报没有解除,部分地区遭受洪涝、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这些风险挑战考验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改革”和“开放”彼此激荡、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改革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由之路,开放是提升改革质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扩展新空间”。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必须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要突出改革开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推作用,深刻领悟党中央“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的战略意图,以深层次改革破除制约高水平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以深层次改革畅通经济循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良好营商环境。要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确保党始终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全面从严治党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同时,要清醒看到,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反腐败斗争虽然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比如,有的党员、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有的干部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错位,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较大损失;有的干部在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之下仍不收敛、不收手,收受巨额贿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树倒根存、屡禁不止。新形势下,必须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环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