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自治区规划项目管理 社科新论 研究基地 资料下载 成果推介 高端智库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 社科新论

以智慧教育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09-25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包莹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部科技创新史,也是一部教育改革发展史。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面临着新挑战,主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应时代之变的战略选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针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基础上,智慧教育通过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推动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致力于构建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建设智慧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加强数字技术有效应用,推动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是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方向。智慧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水平教育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结合,支持教育教学全场景应用,促进人—机—技的有机融合;运用数智技术,分析教育教学数据,充分发挥数据治理效能,提升教育效率、效果和效益。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一是要注重数字教育理念更新,有效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打造多模态一体化教学环境。二是注重对教与学的研究,不断提升教育者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三是注重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创新,积极探索技术赋能的智慧教学法,应用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融合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与学的个性化与智慧化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健全教育评价监督机制,落实全过程全要素评价。教育评价与监督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实施效果的判断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这对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智慧教育,采集全域评价数据,进行多模态综合评价。在不同教学模式下能够产生不同模态的学习数据,多模态学习分析是智慧教育的重要技术应用。一是运用海量数据对学习者学习习惯、学业表现、学习过程等多个维度进行追踪,分析学生学习兴趣、认知投入水平和情感表征,形成学习者画像和教育知识图谱,深度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开展个性化教学。二是整合不同模态、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形态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行为信息。三是形成学习者全面发展评价报告,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提升学习者自我认知的精准度,以此不断改进学习方案,形成有效教学新形态。

  弥合消解数字鸿沟,推进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能够聚合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智慧教育,就要跨越数字鸿沟,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一是要加强互联网多维扩展融通,为农村、边远、民族地区配备数字化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平台使用效率,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全过程投送。二是加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程度和应用效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资源应用指导方法,提高特殊人群参与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加强对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数字技能培训,将数字技能培养纳入教育体系,助力实现数字普惠,结合地区实际和个体需求,出台有关数字技能学习的灵活性措施与建设性方案。

  优化数字素养培育体系,提升数字人才质量。当前,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也是为数字化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现实需要。夯实智慧社会人才基础,一是要确立教育者、学习者、教育管理者数字素养标准,将数字素养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定期评估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要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数字教学支持服务,助力教育者更精准地“教”、指导学习者更精益地“学”,形成应用数据改进教与学的思维习惯,将数据素养上升为数据思维。三是构建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以塑造终身学习态度意识、自我管理、思维品质、应变能力为重点,培养孜孜不倦的终身学习者。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