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在赤峰学院隆重举行
2010年5月17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赤峰学院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在赤峰学院综合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太平讲话。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太平,内蒙古党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自治区社科规划办主任胡益华,内蒙古社科联学会部部长乌兰,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钱荣旭,赤峰学院党委书记郑克,院长席永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建设,副院长德力格尔、贾国富、郭丽虹出席挂牌仪式。研究基地各研究室成员、相关单位负责人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挂牌仪式。挂牌仪式由副院长德力格尔主持。
在挂牌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太平与学院党委书记郑克共同为“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揭牌。
张太平副部长和郑克书记为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揭牌。
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席永杰教授介绍了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的基本情况。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是2008年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全区首批七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该基地以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为中心,依托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考古学等学科,同时按照“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结合、学科交叉、竞争创新”的原则,吸收了院内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资源,确定了“红山诸文化”、“草原青铜文化暨北方民族史”、“契丹辽文化”、“清代及民国时期东蒙古地区社会史”、“北方地区古代环境史”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作为实体性研究机构,基地有完善的学术指导性机构和科研机构,根据基地研究的需要,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设立了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红山文化研究室、契丹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兴隆洼文化研究所、文化资源保护与规划研究室、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室等研究机构,配备了专职研究人员11名,外聘研究人员10名,在专职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历的4人,硕士学历的5人,外聘人员来自中国社科院、英国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科研院所。根据自治区关于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要求,结合基地实际,制定了“三年建设目标”,即在三年内,完成7个子课题囊括的24部、册专业书籍,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到1—3项,自治区科研项目达到3—5项,召开四次以上的学术研讨会,完成学院内部立项课题6项。基地获批以来,已完成院级科研项目课题6项;完成了13部专业书籍的初稿编撰工作;成功申报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资助基金30余万元;成功申报自治区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获资助基金5.5万元;成功申报自治区高等教育科研项目4项,获资助基金4万余元;与赤峰市社科联及地方政府达成横向协作项目7项,截止2009年底,基地专职研究人员已申请到纵横两个方面科研项目25项,获得资助基金总额达85万余元;成功承办学术研讨会5次,出色完成了基地年度科研任务。今后,学院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将根据赤峰市和自治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将整理与弘扬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讲究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出更多、更优秀的科研成果,为促进地方及全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太平在仪式上讲话时。首先向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挂牌表示祝贺,对基地一年来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基地今后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自治区关于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深化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以充实的研究成果,向世人证明具有悠久历史的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让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走向世界;要进一步深化开放研究,以基地为桥梁和纽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到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中来,通过开展合作探索与研究,促进新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发挥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研究成果向现实文化产品的转化,努力打造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品牌。通过开展广泛深入地研究,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扩大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挂牌仪式结束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太平等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到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文物陈列室、红山文化研究室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编辑:李莉